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的“杏花村”争夺战还没有完全平息,陕西河南又燃起抢夺祭拜黄帝“正统之地”的硝烟。
4月9日,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而就在4月4日,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
两地分别祭祀同一人物,自然相互并不服气。从2006年开始,该到哪里祭拜黄帝的争论就在两省展开,去年甚至发生了两方观点在《光明日报》和大公报西部商务网隔空喊话。若没有国家层面介入,想必两省争论将会继续下去。
由于缺乏准确的考古和文献证据,古代遗址、名人故里等争夺时有发生。平心而论,此种争夺并非没有好处。“正统”之位背后对传统文化和当地历史的自豪感与归属感,无论是“杏花村”还是“公祭黄帝”,各地都会寻找依据,甚至对薄公堂,其结果是各种经典被广泛讨论,原本逐渐被淡忘的传统文化得到舆论关切。地方政府也会重修遗址或新建博物馆,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文化传播乃至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除了为自身文化正名之外,各地也注重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如祭祀经济就已经成为陕西省的金字招牌之一。中国如今已是旅游大国,各类大小长假让旅游行业赚得盆满钵满。
“正统”意味着将某种文化符号看作具有排他性,继而带来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这背后不一定是对文化的尊重,更可能是促进经济的功利心,于是各地祭祀兴起,遗址公园若雨后春笋。一些地方甚至为此虚构历史相互抹黑,让文化厚重感让位于各类乱象。
正是在经济利益刺激之下,虚构人物和热点人物也会被无休止地争来争去。比如《琅琊榜》火后,安徽滁州、山东、江苏南京争夺“琅琊”地名,浙江安吉、黄山翡翠谷等纷纷认为自己才是《卧虎藏龙》竹林打斗的外景地,而西门庆故里、桃花源等也被争得不亦乐乎。
各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本身毫无可指摘之处,体现了地方绿色发展的渴望,事实上也是各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如果没有文化,经济是搭不起台子的,依赖无本无根的虚构典故将立不住脚。
多地争夺同一地名是由于文化资源的匮乏,当地旅游资源不能满足民众的旅游需要。只是中国文化厚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若传承有道悉心挖掘,就能打响自己的品牌。
多地总在一只羊上薅羊毛是因为这只“羊”更受关注,短期内的回报较为可观,地方一哄而上就容易为此付出信誉代价。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区将“会峰阁”改为“琅琊阁”,民意就颇不买账。
各地若不想陷入趁热追风争夺战,不妨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精神,从中找到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向,发现本地区优势, 将其转化为优质旅游资源,再配之以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只有这样,各地才能不去争取也能享有排他性资源,常享“正统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