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执法,让幸福“贴身”
一个人的幸福感总是很“贴身”的。环境舒适、食品安全、交通便捷,都是身边“稳稳的幸福”。但当前,影响幸福度的“牛皮癣”仍不少,小广告屡禁不止,黑三轮横冲直撞,乱停车、乱丢垃圾、乱扔烟头……社会顽症久病难愈,直接影响公众心态,影响城市面貌。
勿以恶小而为之。但如果“小恶”的违法成本很低,发生频率自然就高。从经济学角度看,违法成本不是处罚额,而是处罚额与被查处概率的乘积,这自然就引出了执法力度的问题。违法者涉及区域大、人口多,管理确有难度,再加上违法者和执法者“套近乎”,寻租和人情同样存在。面对“小问题”,如果执法者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祸患积于忽微,小问题就难免会滋生成大麻烦。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顽症之“顽”,往往是因为带有惯性,也沾染了人性的惰性,从中外经验来看,除了“严格执法”,很难有什么真正的妙方。只有一把尺子量到底,不留“口子”,不给“空子”,不讲“面子”,才能消除灰色地带和弹性空间,提高违法成本。近几年,全国治理“酒驾”成效显著,是赢在一个“严”字。“醉驾入刑”后,全社会对酒驾“零容忍”,公检法对违法办案、干扰执法办案等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全国因酒驾、醉驾导致的交通事故数和死亡人数逐年大幅下降,群众出行安全感显著提升。
执法严格才有震慑力,法治的震慑力有时甚至超越国界。提起严格执法,人们往往对新加坡、日本交口称赞。在这些国家,乱扔垃圾、不进行垃圾分类都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甚至被判监禁。很多留学生到这些国家的第一课就是“入乡随俗”,学会垃圾分类和处理。事实上,不存在无法矫正的习惯,无论是京津冀强力治霾,还是高铁动车组严格禁烟,都是因为“严格管理、严格查处、严格执法”,让原本久拖不治的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严格执法贵在长效。顽症之“顽”,就是易反复。长效机制治“顽”,关键在持续发力。无论控污染还是治小广告,如果打击点到即止、浅尝辄止,只会产生“鱼的7秒记忆”效应。同时,我们也有必要认真研究顽疾的发生机制,为社会行为习惯的“画风转换”提供制度保障。比如网约车的出现很好地挤出了“黑车”,那么,只有更好地引导网约车健康发展,管理好新事物,才能跳出黑车久治不愈、交警无处着力的窘境。
“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在很大程度上,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治理决心和治理能力。当绝大多数人对更有秩序的生活抱以期待,“身边的执法”就必须尽快走出“久治不愈”的困境。只有通过更严格的执法确保法律威严,营造严肃的执法环境,才能真正培育全社会的文明意识,打造更为健康有序、和谐向上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