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圈子”,走向“大生活”
文艺家必须走出个人的“小生活”,走向社会的“大生活”。在下基层和扎根基层过程中,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更加真切地感受人民的快乐和疾苦,创作才易接地气、贴民心,才易产生激荡时代风云、散发泥土芳香的精品佳作。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离不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现在有很多人对京剧并不了解,普及相关知识对京剧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主动与广大群众建立联系、保持沟通,走下去、扎下去。要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一个长期的课题,共和国几代艺术家都面临这个课题。近年来,艺术家在深入生活方面有所推进,但还要继续在“深”字上下功夫,只有深下去,才能真正还原生活的真实面貌,用艺术的手法记录下历史的变迁。只有深入生活、扎根生活,艺术才富有生命力。
应该相信并不是没有艺术市场,只是需要我们深入到生活中去。创作出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百姓喜欢的艺术作品。完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的政策机制,让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潜心创作,不要让他们再忙着去拉赞助,因为那不是他们的专业。
好的作品,既要讲道理,更要讲故事,把道理融于故事中才更易于让人接受。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冷暖放在心中,不要沾染铜臭气,不要一味地迎合市场、只讲经济效益,基层群众的文化诉求应得到充分尊重。令人欣慰的是,身边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文艺工作者更加主动接地气,而不是只追求商业利益。
文艺界人士在作品中塑造形象,在作品外也要爱惜羽毛、珍视自己的社会形象。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对广大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很大影响。文艺界人士一定要受得起委屈,要为很多人负责,不能违背社会规则。不仅在艺术创作中做到最好,在生活中也应该作出好的示范。
我国亟待建立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负责制并建立相关的资金监管体系。让资金充分发挥其效能,对资金的拨付、使用过程建立项目协调机制,加强对传承人补助费使用的监管,并赋予传承人对传承专项资金使用的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