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背景】
近日,因为垃圾分类没做到位,杭州上演了“拒绝清运小区生活垃圾”的一幕,让不少市民惊呼“动真格了”。其实,相比罚款、停运等处罚措施,进一步增强垃圾分类的可操作性,更为关键。本期大家谈,我们继续探讨如何让垃圾分类的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何做好垃圾分类,世界上没有统一标准,但有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家喝完一罐饮料,随手将瓶子扔进客厅的垃圾桶,3岁多的儿子表示:“这样是不对的,要把瓶子单独存起来,送到回收站。”儿子的话,让我惊喜之余也很惭愧。母亲揶揄道:“你还不如个孩子呢,他是跟动画片上学的。”原来,儿子最近喜欢看动画片《小猪佩奇》,里面有引导孩子学习生活垃圾分类的内容。
【模拟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垃圾分类”成为了我们生活的新模式。为了让垃圾分类的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多个地方都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推进:如罚款,停运等处罚措施,但效果并不显著。请你谈谈对于推进“垃圾分类”的看法。
【参考解析】
多年来,垃圾分类的理念一直在普及,很多一线二线城市已经慢慢在推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要从顶层设计、全社会参与等方面逐步推进。
走进社区调查一下,我们会发现对于垃圾分类的概念大家还是比较模糊,主要还是因为市民群众接触的比较少。一方面,可能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导致很多市民群众对垃圾分类的标准不明确;另一方面,垃圾分类回收相对来说比较麻烦。
为了更好地解决垃圾分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使垃圾分类真正落地,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氛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地方政府部门可以出台相应的垃圾分类奖惩制度,鼓励更多市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同时加大对垃圾分类的规则内容等方面的宣传,让大家在参与过程中不必纠结,使垃圾分类能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社会也应引导居民养成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习惯,埋下环境保护的种子。
最后,我们企业或者个人也应主动响应政府的号召,主动学习和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来,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和利用,让垃圾变废为宝,共同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