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员教育 江苏 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备考资料  >>  
2018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58)
【 日期: | 浏览次数:1832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美国著名品牌“强生”含有甲醛及二恶烷被曝光,是来自一份民间的检测报告,发布者为美国的“安全化妆品运动”这么一个非营利组织(NPO),既不是政府监管部门,也不是受害者结队上访。这一团体独立检测了美国市场上 48 种婴儿洗浴、护肤和化妆品,随后根据结果在媒体上公布,并呼吁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设定更严格的安全规定。

在这两个报告中,“安全化妆品运动”找的检测机构是独立第三方的,它的目的不是揭黑,也不是____,而是以公益性为出发点。

1.1.

这则材料的主旨是(     )。

A.叙述“强生”被曝光的过程

B.证明“强生”含有甲醛及二恶烷

C.第三方意见的存在对社会具有公益性

D.权威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也需要别人提醒

1.2.

下列对“安全化妆品运动”的作用理解不准确的是(     )。

A.代替政府部门行使监督职能

B.是对公共治理的补充和完善

C.它可以成为一种纠偏机制

D.有助于美国的安全规定更完善

1.3.

根据上下文,划线部分填入最恰当的成语是(     )。

A.标新立异

B.越俎代庖

C.大行其是

D.未雨绸缪

1.4.

“安全化妆品运动”维护了消费者的(     )。

A.监督权

B.求偿权

C.知情权

D.结社权

当下社会语言中产生了许多新词,“美女”算是其中之一,因为它已经不是传统语意上的“美女”了,而是几乎泛指一切女性。“美女”一词的滥用,似乎发端于文学界,所谓“美女作家”。当从文学自身寻找价值比较艰难的时候,从语言学角度去寻找,反而显得容易些了,这也许可以算作中国文学对于语言学的新贡献吧。继女作家统统被称为“美女作家”之后,电视上每出现一位女教授,都会被称为“美女教授”。现在到商场去买东西,都会有营业员凑上来问:“美女,买什么?”

在“美女”中,“美”已经成为虚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美女”对语言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那就是需要重新定义“美”的内涵。如果从前称美女是对女性美的赞赏的话,现在已经完全沦为一种轻薄了。而且,从前的人含蓄,似乎很少在口语中直呼一个人为“美女”,哪怕她真的是一个美女。这不是审美的个体差异问题,也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特定审美现象,而是“美”字的滥用和美女称谓的泛化。就拿文化界来说,百姓对于知识女性的面孔可能是存在着“阅读定势”的,一看没到丑的地步,“美女”一词就脱口而出了,所以,现在大家需要区分的不是谁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而是谁不是“美女作家”、“美女教授”了。当特殊取代一般时,人们所做的就不是从一般中区别特殊,而是从特殊中区别一般了。

一个词汇的运用越是被泛化,意义也就越是被抽空。汉语中有很多词已经被用死掉了,属于一用就滥,一滥就死,比如文化、愿景等等。在文化界,死掉的词可能还有“大师”和“伟大”。评价一个文化人,动辄就是“大师”;评价一件文化产品,动辄就是“伟大”;一个二流作家可以被称为“大师”,一部三流小说可以被称为“伟大”作品。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这个时代恰恰无大师,恰恰不伟大,才导致了“大师”与“伟大”词汇的泛滥。真正在大师辈出的伟大时代,“大师”与“伟大”这两个词反而是很少用的,大家在谦虚认真地思考、交流与商榷,而不是随随便便把“大师”和“伟大”的帽子一扣拉倒。只有目力不逮的人,才会到处乱扣“大师”与“伟大”的帽子。

苏联解体以后,“同志”不好再称呼了,俄罗斯人不知所措,干脆称呼:男人、女人。于是,有人在喊一个人,却能引起半条街的回头率。“男人”和“女人”可以成为一种称谓,似乎是回到了对人的 最本质、最普世的称谓 层面,但也消解了语言的存在价值,实际上是语言的悲哀。“美女”所显示的,也是语言的滑稽与悲哀,对于用词和称谓的不加节制,有一天也许会导致中国人只能相互称“男人”和“女人”的尴尬境地了。“美女”一词的泛化体现的恰恰是语义的匮乏,以及词语尊严的下滑和人的漫不经心。

2.1.

与第2段画线处“情人眼里出西施”特定审美现象,最接近的是(  )。

A.爱屋及乌

B.洛阳纸贵

C.买椟还珠

D.程门立雪

2.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美女泛化”的原因的是(  )。

A.人们对知识女性可能存在着“阅读定势”

B.现在的人不像以前的人那样含蓄和保守

C.人们失去了认真思考交流和商榷的习惯

D.现在“美女”一词已经带有轻薄的意味

2.3.

下列各项中,和“美女”一词同属称谓泛化现象的是(  )。

A.电视主持人将所有节目嘉宾都称为“老师”

B.近年来报纸刊物中频频出现“给力”一词

C.皇帝在朝堂上往往称自己的大臣为“爱卿”

D.某些人到处宣扬自己的“专家”身份

2.4.

对于“美女”一词滥用的现象,作者的态度是(  )。

A.愤怒

B.幽默

C.悲哀

D.无奈

2.5.

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美女”一词的滥用是词语滥用的发端

B.俄罗斯人互称“男人”“女人”体现了语言泛化问题

C.运用频率越高的词语,其意义也就越抽象

D.现代意义上的大师和传统意义上的区别在于包括了二流作家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想法常常相左,这简直就是个常识了,人们一直将这些男女之间的差异解释为性激素的作用,或者是产生男女特定行为方式的社会压力所导致,这种情况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观。不管怎么说,大部分人还是认为两性的大脑在基本结构和功能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然而这种观念开始日益受到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脑在解剖结构上有很大不同。不但如此,其神经环路和神经元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也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在基因水平就决定了的。所有这些研究都会让人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人脑不止是一种,而是男女两种。
这个结论让神经科学家们有点头疼,因为我们关于大脑的大部分认识是来自于对雄性动物,包括男人的研究。如果说从这些研究得出的推论哪怕只有小部分不适用于雌性动物,那也意味着大量的研究工作本身的基础就不牢靠。弄清楚女人的脑到底跟男人的怎样不同,也许可以解释一些长期困扰人们的谜团,例如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倾向于犯不同的精神健康问题,为什么有的药物对一种性别有效而对另一种性别就没作用。
人们早就知道雄性和雌性的大脑有点差别,但大家都认为这种差别只是局限在下丘脑部位——一个参与调节进食活动和控制性冲动的脑区。因为雌性动物的雌激素和孕酮水平在月经周期上下波动,这会使实验结果的分析更加复杂,所以研究者们除了在研究下丘脑的时候会区分性别,否则都会尽量避免在实验中使用雌性动物,因为雌性在经期的雌激素和黄体激素水平变化会让实验结果更加难以分析。因此神经科学家们一直以为除了下丘脑外,男性和女性的脑没有什么不同。
但很显然,两性的脑存在许多差异,下丘脑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女性脑内的许多结构的相对尺寸与男性的有所不同。在2001年的一项研究里,哈佛医学院的Jill Goldstein及其同事测量并且比较了健康男性和女性的45个脑区。他们发现女性脑的额叶里控制决策和解决问题的那部分脑区要比男性的大。女性的边缘皮层也比男性的大,这个区域是负责调节情绪的。其他人的研究发现,女性的海马(海马是一个参与短期记忆和空间导向的脑区)相对男性的要大——女人们背了个不识地图的坏名声看来有些冤枉。男性相对于女性较大的脑区包括顶侧皮层和杏仁核。顶侧皮层负责处理感觉器官传来的信号,也参与空间感知的过程。杏仁核则控制情绪和人的社会行为以及性行为。加州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Larry Cahill说:“(男性和女性脑的)同一个结构大小有差异很可能意味着它在功能的组织上也会有不同。”
Cahill发现性别的差异会影响到一些脑区的使用。在利用脑成像技术完成的实验里,他要求男受试者或女受试者回忆前面看过的令他们激动的画面。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所有受试者都动用了杏仁核这个脑区。杏仁核是一对杏仁大小的神经元团,它们也是边缘系统的组成部分。但不同的是男性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用的是右侧杏仁核,而女性用的是左侧杏仁核。而且男女受试者在回忆画面时的侧重也有所不同,男性侧重于回顾要点而女性则更注重细节的表达。Cahill说,这就提示我们男性和女性的脑在处理带有情绪因素的信息时所采用的机制是不一样的。

3.1.

填入文中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批评

B.嘲弄

C.挑战

D.批判

3.2.

文中“这个结论让神经科学家们有点头疼”,“头疼”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男女脑的结构在解剖上有很大不同

B.不同性别头脑的化学物质也有所不同

C.过去研究的结论并不适用于雌性动物

D.过去对大脑的认识主要基于雄性动物

3.3.

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很少研究雌性动物大脑是因为(  )。

A.雌性雌激素和孕酮水平变化使分析变困难

B.认为两性的大脑在基本结构和功能上差别不大

C.认为两性的大脑差别主要只局限在下丘脑部位

D.人们早就知道雄性和雌性的大脑有着一些差别

3.4.

有关女性大脑与男性的差别,以下说法中与文章不符的是(      )。

A.女性处理带有情绪的信息时采用左侧杏仁核

B.女性处理短期记忆和空间导向的能力比男性强

C.女性额叶里控制决策解决问题的脑区比男性大

D.女性大脑中负责调节情绪的区域边缘皮层较大

3.5.

最适合作文章标题的是(      )。

A.性别影响大脑

B.人脑的差别

C.大脑决定性别

D.人脑的性别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获得生存与生活的本领。不管一个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能继续自己的生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但我们的教育一直有一种忽视和轻视日常生活的倾向,在教育中一直将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脱离。日常生活一般是不会纳入到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学生的学习与他的日常生活是分离的,他只有学习的任务,而将日常生活交给他人,交给父母去料理。在知识学习与养成教育中,日常的、世俗化的生活更加边缘化。未来、理想、职业、人才,包括财富、明星、时尚等等,在这些传统大词与流行的概念与价值观中,总是难以寻觅到同常生活的影子,嗅不到人间烟火味,看不到油盐酱醋茶的坛坛罐罐。

其实,从人类的延续与个体生命的保障来说,同常生活比什么都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建构起了丰富的知识、规范、伦理与精神。由于日常生活的无所不包,它涉及到了人与这个世界、与自然广泛的联系。我们知道自己身体的秘密吗?如何使它更健康,更能给我们提供劳动的保障?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和安排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如何与亲人相处?我们知道食物来自哪里,它们又分别是在哪个季节与我们相遇,它们的性格如何?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又该如何应对?我们了解春夏秋冬,日月晨昏,了解节令的内容和地方的风土人情吗?我们该如何才不至于悖逆时日,违反了“规矩”?这些看起来确实平常,以至习焉不察,但从尊重人的生命、从以人为本的最基本的生命伦理来说,它又确实会给人全面的教益,是我们所必需的。

千万不要认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无关,与形而上无关。一个真正懂得日常生活的人是能够从中发现思想,不断体会到精神的高度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地,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与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始终交相辉映。这样的精神首先在于人道与人性,日常生活的世界首先是此岸性的,它关乎人的生命,关乎人的幸福。承认日常生活的意义,就是表明人的肉身与感官享受的正当与合理,只有它,才是幸福的确证。

4.1.

文章第1段主要批评了教育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A.不利于学生独立性的发展

B.教学内容脱离日常生活

C.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D.教学方法过于死板

4.2.

作者认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在于(  )。

A.它是人类及个体存在的保障

B.日常生活包罗万象

C.有利于人类更好地认识自己

D.它是知识的来源

4.3.

不属于作者认为应纳入教学内容的一项是(  )。

A.自然规律

B.风土人情

C.社会伦理

D.艺术哲学

4.4.

最后一段意在说明(  )。

A.幸福的评价标准

B.精神生活的重要价值

C.日常生活的哲学意义

D.人生的真正意义

4.5.

下列哪个教育理念与作者的理念相吻合?

A.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作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B.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C.让学生学一点他们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渴望干的事情

D.要解放孩子,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酸性物质,减少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哥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5.1.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现象

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

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

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5.2.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少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5.3.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5.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

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

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

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而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


1.1.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材料先在第一段讲述“强生”被独立检测团体曝光,然后在第二段总结第三方检测组织是以公益性为出发点。所以可知应选C。A、B、D概括片面,都不是文章所要强调的主旨,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 A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安全化妆品运动”是一个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它具有公益性,而不是代替政府部门行使监督职能,不仅从文中不能推出来,根据常识也可做出判断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为A。


1.3.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填空。“越俎代庖”指的是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第一段中指出“‘安全化妆品运动’既不是政府监管部门,也不是受害者结队上访”,可见检测化妆品的这两份报告,不应该是该组织的职责范围,“越俎代庖”符合。A项中标新立异通常指提出新的主张、见解或创造出新奇的样式;也指为了显示自己,故意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者用往常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吸引人,与文意不符,排除。D中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不符文意。故正确答案为B。


1.4.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安全化妆品运动’独立检测了美国市场上48种婴儿洗浴、护肤和化妆品,随后根据结果在媒体上公布”,使得消费者了解到了他们之前无法了解到的内容,故为知情权,C正确。A项消费者监督权是指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利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B项消费者求偿权,是指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监督权和求偿权均未在材料中体现出。D项中消费者结社权是指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材料中所公布的只是检测的结果,而非某种知识,故只为知情权,而非结社权。故正确答案为C。


2.1.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词语理解题。

“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有点盲目喜欢、盲目爱的意思。选项中,只有A项“爱屋及乌”与之相近。“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

“洛阳纸贵”原指洛阳之纸,一时求多于供,货缺而贵,后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珠宝而只留下漂亮的盒子不要里面真正价值高的珠宝,经常用来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比喻尊敬师长,或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这三个成语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

故正确答案为A。


2.2.答案: D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选项D“现在的‘美女’一词已经带有轻薄的意味”是“美女泛化”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

A项表述正确,可以从第二段“就拿文化界来说,百姓对于知识女性的面孔可能是存在着“阅读定势”的,一看没到丑的地步,“美女”一词就脱口而出了”这句话推断出来;B项表述正确,可从“从前的人含蓄,似乎很少在口语中直呼一个人为“美女”,哪怕她真的是一个美女”推断得出;C项正确,可由第三段“真正在大师辈出的伟大时代……大家在谦虚认真地思考、交流与商榷,而不是随随便便把“大师”和“伟大”的帽子一扣拉倒”推断出来。

故正确答案为D。


2.3.答案: A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选项A中“将所有节目嘉宾都称为‘老师'’”这本身就是一种泛化,不可能所有嘉宾都是老师。A项符合题干要求。其他三项均与文意不符,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4.答案: C

解析:

本题为态度理解题。

文章主要讲述了“美女”一次滥用的原因及其给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美女’所显示的,也是语言的滑稽与悲哀”之意可知,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态度是“悲哀”。C项正确。

A项“愤怒”语意过重;B项“幽默”是一种调侃的态度,显然与文章表达的语体色彩不一致;D项“无奈”指“无可奈何”,含有针对某种现象不能提出建设性建议之意,显然文章并没有针对“美女”一词滥用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故正确答案为C。


2.5.答案: B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B项表述正确,从文章最后一段“苏联解体以后,“同志”不好再称呼了,俄罗斯人不知所措,干脆称呼:男人、女人……消解了语言的存在价值,实际上是语言的悲哀”可以得出推论。

A项错误,文章只是说“‘美女’一词的滥用,似乎发端于文学界”,但词语滥用的发端,文章没有提及;C项偷换概念,文章中说的是“一个词汇的运用越是被泛化,意义也就越是被抽空”,“泛化”和“运用频率高”并不能等同;D项错误,文章第三段提到“大师”泛化的问题,并不是以“包含不包含二流作家”作为区分“现代意义上的大师”与“传统意义上的大师”的标准的。

故正确答案为B。


3.1.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实词的辨析与填空。由材料可知,“这种观念”是以往大部分人对两性大脑的一种普遍认识,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的提高,这种原有的普遍性认识逐渐受到质疑,而“挑战”恰当地体现出了常识性观念受到新研究冲击的状态,故正确答案为C。

“批评”、“嘲弄”、“批判”三个词都含有较强烈的否定意味,与材料语意不符,均不选。


3.2.答案: D

解析:

>此题是考查原因的细节判断题。定位原文,从“因为我们关于大脑的大部分认识是来自于对雄性动物”易知,神经科学家们“头疼”的原因在于“过去对大脑的认识主要基于雄性动物”,故正确答案为D。


3.3.答案: A

解析:

>此题是考查原因的细节判断题。定位原文第4自然段,据“都会尽量避免在实验中使用雌性动物,因为雌性在经期的雌激素和黄体激素水平变化会让实验结果更加难以分析”可以判断,>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很少研究雌性动物大脑是因为“>雌性雌激素和孕酮水平变化使分析变困难”。故正确答案为A。


3.4.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由材料第6自然段的“男性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用的是右侧杏仁核,而女性用的是左侧杏仁核”和“这就提示我们男性和女性的脑在处理带有情绪因素的信息时所采用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可以判断选项A正确。

由材料第5自然段的“女性的边缘皮层也比男性的大,这个区域是负责调节情绪的”,可以判断选项D正确。

由材料第5自然段的“女性脑的额叶里控制决策和解决问题的那部分脑区要比男性的大”,可以判断选项C正确。

材料第5自然段提到“女性的海马(海马是一个参与短期记忆和空间导向的脑区)相对男性的要大”,但女性的海马大并不意味着>处理短期记忆和空间导向的能力比男性强。选项B与文章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为B。


3.5.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标题选择。>标题应是文章的主旨内容。文章主要阐述了男性和女性大脑的区别,故“人脑的性别”最适合作文章的标题。正确答案为D。

性别不是大脑决定的,性别对大脑也没有影响,A、C项说法错误,不适合做文章的标题。B项“人脑的差别”未体现“性别”这一关键信息,也不选。


4.1.答案: B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定位第一段的转折词“但”可知,重点在其后——教育有忽视和轻视日常生活的倾向。因此可知问题即为教育脱离了日常生活,故正确答案为B。


4.2.答案: A

解析:

此题属于表面主旨题。第二段属于提出观点-举例论证观点-重申观点型的“总—分—总”结构,重点在最后的总结,即“它确实会给我们全面的教益,是我们所必须的”,所以,此段主旨是日常生活对于人类及个体存在的保障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


4.3.答案: D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定位篇章第二段,“我们应该处理和安排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如何与亲人相处?”可知C社会伦理“属于”;“了解节令的内容和地方的风土人情吗?”可知B风土人情“属于”;依据“我们知道事物来自哪里,它们又分别是在哪个季节与我们相遇”可知A自然规律“属于”;文中没有提到D项的“艺术哲学”,属于无中生有的错,故正确答案为D。


4.4.答案: C

解析:

此题属于隐含主旨题。最后一段首句就提出了观点“千万不要认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无关,与形而上学无关”,是从哲学和精神层面进一步剖析日常生活的内涵;其次,从“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地”和尾句“承认日常生活的意义,就是表明人的肉身与感官享受的正当与合理”,都是在阐述日常生活的哲学意义。故正确答案为C。


4.5.答案: D

解析:

此题属于表面主旨题,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把握。文中强调了日常生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这也就是作者的理念,故应围绕“日常生活”来选择;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是围绕着“日常生活”展开,强调了其对教育的重要意义。故正确答案为D。


5.1.答案: A

解析: 根据文中“……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可知A项就是对沙尘暴的解释。故本题答案为A。

5.2.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在文中都有体现,且都是关于沙尘对生态平衡的意义的表述;B项说表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因为沙尘暴并不是由沙尘逐渐积聚形成的,更没有起到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只是说沙尘在生态平衡方面也是重要的一环。故本题答案选B。

5.3.答案: A

解析: 倒数第二段主要是讲沙尘暴缘何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灾害的原因,B、C、D都是对原因的具体论述;而A项出现在第二段,是讲沙尘如何被风吹起来的,不属于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故本题答案为A。

5.4.答案: C

解析: A项前半句正确,但推不出后半句,沙尘暴曾给一些国家带来好处,只能说明它是有积极作用的,并不能说明它“必将被人类所利用”;B项得不出“海平面逐渐升高”;C项“人类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可以从文中推断出来;D项“不要企图去改变大自然”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为C。



电话: 400-025-7037,0510-81080696  地址:无锡市梁溪区人民中路118号金鼎广场19层C座(三阳广场站)
版权所有:无锡中员未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网络支持:中国无忧互联    备案号:苏ICP备19047934号-1
本网站内容(图片、文字)由本站所有,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