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疯狂竞赛为何屡禁不止
应试教育的幽灵得不到遏制,民校掐尖的小动作不止,严禁升学看证的落实需要考验。显然,倘若“禁赛令”得不到有效规范,校外竞赛依然火爆场面必然年复一年地存在。
“二、四、六年级8:00-11:40;一、三、五年级13:00-16:40……”3个多小时里连考数学、阅读和英语,这是12月10 日沪上“春蕾杯”学科竞赛的安排。信息杯、3E杯、春蕾杯、小机灵杯、走美杯、沪港杯……最近几个周末堪称申城中小学生的“疯狂竞赛日”。就在半个多月前,上海市教委发布通知,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证书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依据。紧接着,各民办学校发联合声明,表示招生时“不看竞赛证书”。(12月11日澎湃新闻)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地督促竞赛与升学脱钩,上海最近也出台了“禁赛令”,严禁各个义务教育范畴内的公立学校把竞赛证书作为招录依据。不但公立学校如此,民办学校也联合发声,表示招生时“不看竞赛证书”。然而,家长们依然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竞赛,其心态耐人寻味。
疯狂考证带给孩子的却是严重的课外负担,也给家长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支出,利益诱惑下,甚至会滋生用钱买证的“不公平”交易。再者,学生竞赛不可能仅仅是考证,还必然有为考证做准备的各种考前辅导,考证的灰色链条为组织机构输送源源不断的财富。管得了三尺门里,管不了三尺门外,没有官方背景的考证成为教育部门“禁赛令”的真空地带,恐怕也是家长们对考证乐此不疲的诱因。教育部门能不能采取什么措施来遏制民间的学生竞赛?也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一点。
有家长袒露心迹称,上海中小学实行的等第制,考试成绩不让排名,评价学生是ABCD,家长摸不清孩子在班级和学校排名中的确切位置,更不知道在辖区所有学校的实际排名,无法选报学校。事实上,这仅是极少一部分家长的想法,大多数迫使孩子参加竞赛的家长还是对“禁赛令”心存疑虑——万一到了升学时学校“明”不看“暗”看呢?
事实上,面对“禁赛令”,不光家长有这样的忧虑,恐怕就连个别学校也举棋不定。应试教育的幽灵得不到遏制,民校掐尖的小动作不止,严禁升学看证的落实需要考验。显然,倘若“禁赛令”得不到有效规范,校外竞赛依然火爆场面必然年复一年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