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时,重农抓粮都不能放松,既不能因为粮食连年增产而松劲,也不能因为强调结构调整而有所忽视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转眼间,又到了芒种节气。按照农事日历,芒种前后,小麦由南向北陆续成熟,农民也迎来“三夏”大忙时节。眼下,黄淮海平原上又可见到大型收割机驰骋在金黄麦海中的景象。
然而,与丰收的喜悦相伴,部分主产区的农民还有些忧虑:去年玉米价格走低,也影响到了小麦行情。尽管国家今年继续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以稳定粮食生产,但农民心里仍然有些不踏实。
事实上,伴随我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从去年开始,我国大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减“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增加杂粮、大豆的种植面积。目前来看,种植结构调整开局良好,玉米面积已调减1000万亩以上。
但当前,粮食生产出现了新问题、老矛盾交织的局面。局部地区出现了“卖粮难”、粮食收购压级压价的苗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这一轮调整,出现了一些干扰粮食生产的杂音。
比如说一些地区和部门,看到粮食库存高企,“三量齐增”,认为没必要像过去那么重视粮食生产,也没必要再增加农业投入了。有人认为应更多利用国际市场解决粮食问题。还有一些人将土地抛荒等同于“休耕”。更有人将当前进行的种植结构调整看作简单的“加减法”,相关的技术扶持、产业引导等配套工作准备不充分,对农民的宣传引导也不足。所有这些信息与价格信号一起传导给农民,势必会影响到广大农民尤其是新型经营主体的种粮积极性。
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方向不当,就有可能造成粮食减产。上一次的粮食生产滑坡,我国用了5年时间才重新将产量恢复到1万亿斤以上,何其不易。
因此,无论何时,重农抓粮都不能放松,既不能因为粮食连年增产而松劲,也不能因为当前正在进行结构调整而有所忽视。从中长期看,我国人口将保持高基数上的增长,对粮食数量的需求也将刚性增加。此外,国际粮食市场风云变幻,不确定因素很多。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一些主产国的小麦、玉米出现不同幅度减产,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已开始显现。所以,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立足国内,依靠自己,要千方百计保持粮食生产的好势头。
当然,面对粮食生产的新形势,不能再单纯追求产量,要更重视质量效益,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努力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保护好亿万农民的根本利益,保护好他们的种粮积极性。要始终把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作为改革的前提。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这是保障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增加农民收入、补齐农村短板的重要举措。
又是一年麦熟时,希望今年的丰收带给农民的,只有喜悦,没有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