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图)
基于打骂的“教育”,是一种“有毒社会化”(toxic socialization),会在孩子心底留下抑郁、怨恨和绝望。即使一时教出了“乖顺”的孩子,那些“毒”也早晚会积重难返,导致辍学、失业、离家出走、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甚至结束生命。
即使是信奉棍棒教育的人,看到那条“深圳女童被打”的视频也会心里一紧——太过分了。
视频里,那个瘦小的女童坐在桌边写作业,猝不及防地就挨了几巴掌,然后被摔到地上。在4段不同时间的录像里,她被掌掴,被脚踹,被用棍子打,被揪着头发撕打……而她的反应始终是默默忍受。8岁的她已经学到重要一课,逃跑也好,反抗也罢,只会招来更大的痛楚。
有多少孩子正在挨打
打人是错的。但如果打的是自家孩子,那就叫“教育”。国人曰,不打不成器。老外也说,闲了棍子,惯了孩子(Spare the rod and spoil the child)。这就导致不被父母打的凤毛麟角,被父母体罚的反倒是大多数。
体罚更进一步,就是家庭暴力。2004年中国妇联调查的结论是,三成中国家庭里存在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即使这种暴力针对的是妻子,让孩子目睹这种暴行,其实也是对孩子的家暴。2013年中国妇联又做了更细致的调查,认为10~17岁儿童里有43%遭到父母家暴。
在深圳西乡这个例子里,女童可能就遭遇了双重家暴——自己被打,还要看其他家人被打。在这个家里,除了父母打儿女,还有丈夫打妻子。邻居曾经在楼下看见丈夫用脚踩妻子的两个膝盖,把她打得无法动弹,直叫救命。
在那次殴妻事件里,民警来了,询问后,又走了。这正是目前家暴事件的典型结局,假如受害者不主动提告,警方能提供的帮助极为有限。认定家庭暴力需要三大要件,一是受害者须是家庭成员;二是必须有殴打、残害、囚禁等手段;三是必须给受害者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后果”——这点极难认定。在这次深圳女童事件里,宝安警方就通报“女童体表未发现明显伤痕……身体各项指标正常”。要不是女童父亲偏偏在家里安了监控,又偏偏借用牌友手机登录自家监控,殴打视频就不会流传出来,这个家里的暴力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此时此刻,有多少遭遇家暴的孩子,在一扇扇紧闭的门背后忍泪吞声?
不打不成器?打了才“有毒”
这些挨打的孩子,面临的是一个更为暗淡的未来。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体罚只会让孩子变得更糟。一是学习能力下降,二是攻击性增加。2009年新罕布什尔大学研究者研究发现,比起没被体罚的孩子,受体罚的孩子智商分数更低,2~4岁组平均低5分,5~9岁组平均低2.8分。2009年哈佛一项研究显示,被体罚三年以上的孩子大脑发育明显较差,与决策相关的脑区比未受体罚的孩子小19.1%,与注意力相关的脑区小了16.9%,与认知力相关的脑区则小了14.5%。2013年哥伦比亚大学研究发现,被打的孩子攻击性更高,更不听话,在词汇测试里得分也更低。2018年刚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则比较了88个国家里的孩子状况,结果发现,在德国、瑞典、新西兰这种完全禁止体罚的国家里,青少年的斗殴行为明显变少,男孩斗殴率下降了31%,女孩斗殴率则下降了58%。
暴力只会引发更多的暴力。而一个“害怕被打”“恐惧被罚”的大脑,是无心也无力学习新知的。
体罚尚且如此,失控的家庭暴力,对孩子的伤害就更大了。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官网上说,“儿童时期遭受暴力可影响终生的健康与幸福”。的确如此,家暴会带来骨折、内伤、脑损伤、烧烫伤等短期看得见的伤害,还会损害神经系统发育,伤害内分泌、循环、免疫等系统,产生终生负面影响。幼年遭受家暴的孩子,未来得糖尿病、癌症、肥胖、心脏病、中风、慢性肺部疾病的风险更高。他们更容易罹患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疾病。为了舒缓心底的痛苦,他们抽烟、酗酒、暴饮暴食,进行不安全的性行为,结果更容易患上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他们长大后,有的人自卑退缩,毫无自信,有的人则产生暴力倾向和反社会情绪,从受害者变成新一代施暴者,家庭暴力因而代代相传。
杜兰大学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家庭暴力甚至让孩子加速变老——他们的细胞端粒变短了。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保护序列。端粒变短,预兆着短寿,以及衰老等相关疾病风险上升。这项研究还发现,家暴在女孩身上更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有办法拯救被家暴的孩子吗?
这次深圳事件里,如果父母被判刑责或者剥夺监护权,女童交由更负责任的监护人自然是好。但如果女童最终还是回到那个家里,可能就得寄希望于法院的人身安全保护令。
若法院下达保护令,女童父母、当地居委会和派出所就会各收到一份。居委会和派出所可以行使监督权,而家暴的父母应该多少会有顾忌,轻易不敢再犯。
国外的反家暴策略里,除了宣传反家暴观念、落实法律执行、为受害者提供庇护所之外,还包括一点——支持孩子的看护人,改善他们的身心经济状况。
养育孩子的负担其实相当沉重,对看护人是严峻考验。看护人经济压力大时,会更暴躁易怒,小孩遭受家暴的风险也会上升。当看护人自己陷入麻烦——比如染上酒瘾、毒瘾、疾病时,小孩遭受家暴的风险同样会上升。
深圳女童的父亲就有赌博问题,据媒体报道,他上半年玩一种叫“三公”的扑克牌赌博游戏,结果输了不少钱。这个家庭总体的经济状况,很可能十分脆弱。
判刑或剥夺监护权是事后追责,但还可以想办法事前预防——比如说,给每个孩子提供金钱补助或便宜的托管服务,减轻家长的育儿负担;或是建立高危家庭名单,妇联或社区定期上门家访,看孩子是否安好;还可以给一些染上酒瘾、毒瘾、赌瘾的家长,提供自愿或强制戒断的医疗服务。
反暴力绝不容易,但值得努力。
还要做的,是消除“大打不好,小打没事”的错误观念。
传统孝道里说,“小棒则受,大棒则走”,似乎只要不被大棒打死,受点小棒没关系。
别小看一次次“小棒”。基于打骂的“教育”,是一种“有毒社会化”(toxic socialization),会在孩子心底留下抑郁、怨恨和绝望。即使一时教出了“乖顺”的孩子,那些“毒”也早晚会积重难返,导致辍学、失业、离家出走、难以建立亲密关系,甚至结束生命——15~34岁的青少年里,死亡主因是自杀。
目前的所有研究都指向同一个答案:不打孩子不会导致宠坏孩子。不挨打的孩子,才能长成身心健康、适应良好的大人。
希望天下家长都能知道。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媒体,不代表中员教育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