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浩瀚文明史绵延不断,留下了无数异彩纷呈的文化精品,其中就包括非遗这笔巨额财富。然而,当前很多非遗在传承与发展上却陷入了“人亡技绝”的窘境,正一步步走向断层和湮灭的深渊。究其原因,无非是社会对非遗的认识度不够,部分地方政府缺少对非遗传承保护的有效激励措施,再加上旧有的师徒口传心授、家庭代际传承等方式与时代的不适应。诚然,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就离不开政府与人民的携手努力。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应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作为一个具备广泛公信力的国家机关,应是非遗保护计划和规则的制定者与发出者,因为各级政府领导对于非遗的保护重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非遗保护工作的成败。然而,当前部分地方政府却存在错误的政绩观,不管是出于旅游开发还是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目的,都只是把当地有多少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看成是工作业绩,片面追求非遗申报数量的同时却忽视了对非遗的实际保护,实属本末倒置。因此,各级政府首先应牢固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与发展理念,端正非遗申报动机,举办更具活力的实践活动,老老实实、本本真真的让非遗“活态”传承,而非停留在纸上的传承。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需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和保护者,在有序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当下年轻一代国民不仅对社会公共事物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普遍不高,在对非遗保护上更是提不起兴趣,这不仅是由于耐不住寂寞,更重要的是传承非遗在短期内无法获取高额收入。而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非遗便只能活在故纸堆里。要想彻底解决这种后继乏人的矛盾,就必须让年轻人在意识到非遗重要性的同时,也能看到可观的传承收益。而这就需要相关文化单位在加大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度和喜爱度的同时,能够提高非遗保护从业者的待遇,以此来激发出人民群众的传承欲与创造力,从而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没有文化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前途的,不重视文化传承的个人也不会走得太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集中体现在对非遗的保护上,而要想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就必须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能激发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只有将保护非遗的观念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其能自觉自信地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做好克绍箕裘,才能光大非遗保护这项光荣祖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